孙佳山 王佳楠:香港电影正东山再起?

一段时间以来,认为我国香港电影日渐下行、只余怀旧的声音不时出现。然而,不仅近期周润发主演、《无双》班底打造的影片《别叫我“赌神”》定档6月21日,《扫毒3:人在天涯》《金手指》《我爱你》等其他近10部影片也计划今年上映,香港电影正在“不知不觉”中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不仅如此,过去两年来,香港电影就已经呈现出一些非常清晰的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从上半年《毒舌律师》《风再起时》等影片的上映到4月底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送院途中》《过时·过节》等6部香港电影,再到即将公映的《别叫我“赌神”》,围绕香港电影的相关讨论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2022年,《明日战记》《还是觉得你最好》相继打破2016年《寒战2》创下的香港本地票房纪录,今年迄今的票房冠军《毒舌律师》更是历史性地跨越了1亿港元的票房门槛,成为百年香港影史中第一部破亿票房的华语影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最高潮之后,如此的票房表现自然有着历史节点性意义:香港电影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

在关于香港电影的相关讨论中,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话题:香港电影是不是由于回归才日渐衰落?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993年,香港电影的周期性颓势就已显现。一方面,香港电影当时最大的非本地票房收入来自我国台湾地区,但是台湾电影市场自1993年开始面向海外,尤其是对好莱坞从影片到院线几近全面开放,香港电影在台湾电影市场很快就不再具有之前的票房收割效应。另一方面,香港电影的发展未能抓住世界电影数字化浪潮的历史契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影视技术上逐渐被《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世界电影的主流制作水平甩开了距离。

而且,内地对于香港电影是否衰落的讨论,还隐藏着一种潜在的认识误区,即窄化地认为香港电影只有警匪片、武侠片、爱情片等有限的题材和类型。事实上,对于香港电影而言,尽管相关题材和类型当时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跨文化影响,但其更多是源自香港本地丰富的文化经验,因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人辈出和中小成本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点。

当前,正在积聚新一轮发展势能的香港电影出现了相似的表征。在《毒舌律师》《风再起时》《还是觉得你最好》《巨星养成记》《明日战记》等影片中,除《明日战记》之外都是中小成本影片,相关导演、编剧、演员等也都涌现出很多新人,香港电影产业中的一些摄影师、特效师等相关从业人员相继担纲导演、编剧,而且其中不少都实现了处女作即成名。

从相关影片的内容来看,出现了很多中小成本的家长里短式的都市情感题材。在上世纪末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家长里短的中小成本影片是当年香港电影快速发展的基础,讲述香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更贴近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当下正在积聚新一轮发展势能的香港电影,开始触及到此前没有触及的一些内容。比如具有典型“港味”的《风再起时》虽然有看似艺术电影的文艺表达,但其视野更为宏大,难能可贵地将当代香港历史的脉络上溯到了抗战时期。这不只是对自身民族国家身份的追认,更为我们展示出香港人民为了反侵略反殖民统治而作出的不屈斗争。这是之前类似题材和类型影片所没有触及的,这样的历史观也为香港电影拓展了新的表意空间。

就当下香港青年文化的角度而言,相关影片也在积极拥抱当代世界范围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的大周期转型。《毒舌律师》《巨星养成记》等影片起用了不少选秀节目中走出的新一代艺人,这既是香港电影产业开始推陈出新的积极信号,对于香港电影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长效示范意义。当下的香港电影产业,正在积极汲取新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的发展增量。

我们十分期待香港电影在这一轮发展周期中,立足于香港本地经验,汲取更多的文化势能,提升文化工业水平,探寻新的表意空间,推出新的题材、类型,顺应新的明星文化、明星制度的迭代趋势,尽快完成自身的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在好莱坞电影进入价值观日趋保守和被民粹主义绑架等相对下行的发展周期之际,香港电影更应继续积极深度融入祖国电影整体的发展大局,并大胆利用我国各类流媒体平台的高维媒介优势,积极拓宽发行渠道。如此,既能进一步恢复东南亚地区等曾经的票房版图,还可探索新兴市场等新的票房增量地区,进而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多层次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

热门相关:盛唐小园丁   艳遇传说   花开春暖   懒散初唐   最牛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