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裴:为何中非合作能成南南合作样板

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合作,一开始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南北合作的补充被提出来的。按照传统的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和经济学规律,南北合作在技术、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领域更能体现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比较优势,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而南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同质性,经济互补性不够强,所以南南合作一般被理解成在政治上对南北合作中所产生的不平衡性、不平等性予以一定的对冲和缓解。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南南合作的规模和质量都超过了当初人们的想象。截至2023年底,南方国家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40%,南方国家间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30%,南方国家间相互投资额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20%。可见,如今的南南合作已不能再仅被视作南北合作的补充,而是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着国际发展合作。在南南合作中,中非发展合作尤为亮眼,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和样板。

除了南南合作传统上的平等性、灵活性等,经过几十年发展,中非发展合作还具备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相互学习,共同摸索人类新型发展道路。不同于传统南北合作中主要由北方国家输出发展模式、其他后发国家可能的发展模式经常受到抑制,中非发展合作中没有“谁是师傅”“谁是徒弟”的身份界定。中非都处于奔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作为几十年来的“发展明星”,中国固然有很多发展经验可供非洲国家借鉴;但同时,非洲国家在区域经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的众多经验也很值得中国学习。中非合作中耳熟能详的口号“干中学”,不只面向非洲人民,也面向中国人民。

二是自主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南北合作中往往有着比较分明的“先进”与“落后”之分,容易异化为发展模式的复制和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经济财政流程的所谓“再造”,其间经常伴随北方国家主动要求向南方国家派出大批“顾问”,甚至直接参与相关国家经济工作和发展计划的制订。但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难以产生积极效果,反而成为“新殖民主义”的注脚。中非合作则是强调不把自己的发展理念强加于人,更不会对对方发展探索指手画脚,双方都积极支持彼此通过自身努力,找到适合本国政治社会现实和经济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

三是贯穿各个领域,深入社会民间。在传统的南北合作中,除了北方国家热衷指派的发展“顾问”和有限的社会志愿者,很少有北方国家人员真正深入南方国家的实际生产生活。而在中非合作中,随着各类合作项目的展开,大中小型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和大批中国技术人员来到非洲大地,投资兴业并对当地工人进行技能培训,把现代科技和职业技术留在当地;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非洲国家人员穿梭非中两地从事中非贸易和人文交流。

四是面向长远,一以贯之。一直以来,南北合作容易受到国际形势和相关国家政党选举、政府更迭等影响,投资合作经常是追求“短平快”。而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中非合作鲜少受到类似因素剧烈影响,因而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建设一批周期长但能夯实发展基础、积累未来潜能、真正造福民生的大项目。如今,这些项目正在开花结果。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重要契机,中非应进一步推动双方发展合作驶入快车道。(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