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与共赢:中欧未来20年经济合作的新机遇
2023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20年来,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保持互惠互利合作,在经济、文化、科学合作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面向未来,双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应对能源危机、控制通胀、实现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有着巨大合作潜力与共同利益。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更坚固的中欧经济合作关系?怎样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中欧绿色能源合作?
11月14日,2023第九届欧洲论坛在布鲁塞尔和上海双会场连线举行。这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欧盟中国商会联合主办,主题为“互信与共赢:开创中欧未来20年经济合作的新机遇”。来自中国和欧盟政商学界的决策者、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就中欧未来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探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欢迎致辞中表示,过去20年来,中欧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贸易额增长近9倍,欧盟对华投资增长近3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300亿美元。中欧关系保持积极向上势头,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为全球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这次论坛的主题“互信与共赢”不仅反映了中欧合作的精神,也提供了一个思想框架,来探讨如何在新的全球背景下深化合作。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执行主任宋惠安(Gwenn Sonck)也在致辞中表示,虽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经济比预期表现更好,仍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和欧盟双方经济相互依赖,比以往更加需要彼此。“根据我们对在中国的欧盟企业最新调查,60%的受访企业仍觉得中国市场极具投资吸引力。”对这些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举足轻重,因为能提供长期的商业机会,而且中产阶级规模在不断壮大。
宋惠安还特别提到:“我们非常欢迎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24条政策举措,可优化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营商及投资环境,提升他们在中国的投资信心。”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傅聪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在当前世界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地区冲突不断的背景下,中欧关系不仅关乎双方的共同利益,而且对全球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如何促进双边关系发展,他提出三点重要举措:首先,应加强沟通对话,增进互信。过去几个月,中欧双方领导人在环境和气候、数字经济和贸易以及战略问题上频繁互动和对话,达成了广泛共识,为即将举行的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应采取更多协调一致的行动来管理分歧。关键是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缺乏合作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应该反对任何名义的脱钩和保护主义。第三,需要在扩大合作领域方面更具创新性,共同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能源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简而言之就是要沟通(Communication)、行动(Action)和创新(Innovation)。
他强调,中欧双方有责任加强优势互补,搭建合作平台,共同促进世界繁荣。
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Jorge Toledo)在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欧盟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区域性贸易集团,拥有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欧盟都将继续成为推动全球投资的重要力量,并持续推动公平竞争、自由贸易和开放,这些都符合中国、欧盟和全球的利益。尽管中欧面临诸多挑战,在存在分歧的问题上,双方也可展开对话,这是双方关系成熟的标志。双方都应加强管理双边关系的责任意识,为创造人类更大的福祉而努力。“欧盟渴望与中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展望未来20年的经济合作前景。”
在主题为“打造更坚固的中欧经济合作关系”的圆桌讨论上,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主持。BusinessEurope副总干事Luisa Santos,中国欧盟商会荣誉主席、布鲁塞尔首席代表Davide Cucino,原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参与讨论。嘉宾们一致认为,中欧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目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立法、地缘政治等,但这是可有效应对的,必须开放、坦诚、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中欧经济的未来合作应更多地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解决便利化等问题。此外,金融创新在中欧经济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持续性金融和金融技术有助于打造高效的金融市场,促进投资和贸易。
在主题为“气变挑战与中欧绿色能源合作”的第二场圆桌讨论中,由中欧阿斯彭研究所创始人、监事会主席Ivan Hodac主持。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前总干事、欧盟大学研究院跨国治理学院欧洲投资银行气候主席Jos Delbeke,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道达尔能源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驻欧洲机构高级代表、欧洲事务高级副总裁Gabrielle Gauthey,上海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孔嫚卿(中欧EMBA2010)参与讨论。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和欧盟双方的碳中和目标非常明确,在脱碳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在能源价格和能源资源的组合优化上可进一步合作。面对能源转型的挑战,应整合和统一碳排放、碳价格标准和政策,欧盟也将推进建设更加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此外,在新能源领域,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投资和贸易的便利性非常重要,双方政府应努力提供便利,而不是设置障碍。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在闭幕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双方各自的特色,虽然经济的互补性在下降、竞争性在上升,但未来20年仍许多机会和领域去推动双边关系;双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气候变化、减碳脱碳、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可进行更多互动,推进更充分的合作。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全球总裁、中欧理事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则表示,过去30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致力于在中国打造最前沿的管理教育,已位居于全球商学院第一阵营。“在目前的地缘政治挑战下,我呼吁中国和欧盟之间展开更紧密的合作,打造更有利的环境,增进双方的了解。”徐辰表示,中国和欧盟的合作对全球有深远影响,大家的真知灼见将促进彼此对话,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和挑战,释放出中欧合作更大的潜力。他表示:“期待双方能进一步加强合作,开拓新的合作机会和渠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主持本次论坛,他用一个词“IMPACT(影响力)”对中欧的合作进行了总结:I代表创新(Innovative Ideas),我们要创新性地解决问题;M代表相互理解(Mutual Understanding)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P代表务实(Pragmatism),要有务实的精神;A代表行动(Action),要拿出切实的行动;C代表建设性的沟通(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T代表信任(Trust),要致力于推动双赢、增进信任。他强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中国和欧洲与世界的交流合作提供高端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共同创立,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中欧目前开设全日制全英文MBA、金融MBA(FMBA)、EMBA、Global EMBA(GEMBA)、卓越服务EMBA(HEMBA)、工商管理博士DBA和高管教育等课程。目前,中欧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榜单中已连续七年位居亚洲第一,在其全球EMBA百强榜单中连续四年位居第二。
中欧持续推动国际交流,提升全球影响力。学院自2012年发起欧洲论坛。至今已举办近30场,足迹遍布全球8个国家。论坛与世界各地100多个最具影响力的商会、协会、智库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多位世界知名人物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吸引了80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企业嘉宾参加。政府官员、知名教授与行业领袖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及全球的前沿话题,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