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特色与深度” 让免签生发“文旅新能”
□张瑾
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一则公告: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10天),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且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
这一政策无疑是一把开启旅游发展新机遇的金钥匙,然而,各地如何把握这个契机,让过境外国游客能够尽享“特色游”“深度游”,拥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做到“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是关键所在。每一个城市都是一座文化宝藏,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这些特色文化犹如磁石一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如拥有2500年历史的名城苏州,不仅孕育了独特而瑰丽的吴文化,还保留了许多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是苏州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山水布置、花木配置都极为讲究,充满了诗情画意。此外,苏州园林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等,都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这些内容都可以融入深度游线路中。通过这些特色文化体验活动,让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改头换面,让游客“来了不想走”。
美食是连接游客与地方情感的重要纽带。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美食风味各异。以成都为例,这座美食之都可以为过境外国游客精心设计美食之旅。从街头的龙抄手、钟水饺,到麻辣鲜香的火锅,再到传统的川菜宴席。不仅让游客品尝美食,还可以安排他们参与美食制作过程,像学习如何包抄手、调制火锅底料等。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食材的选取以及烹饪技巧等,让美食成为游客深度了解当地的一扇窗口。
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不可或缺。在大数据时代,各地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来了解外国游客的需求偏好。例如,为喜欢户外运动的游客提供徒步、登山、骑行等特色线路,配备专业的向导和安全保障人员;对于艺术爱好者,可以定制参观当地艺术工作室、画廊、民俗艺术村等行程。同时,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确保能够与外国游客进行顺畅的沟通,及时解决他们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各地还应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宣传。不能让旅游景点各自为战,而是要形成有机的整体。例如,长三角地区可以整合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推出水乡古镇联票和特色旅游线路,在宣传上突出古镇群的整体魅力,如“游江南水乡,品千年古韵”,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更多的地方特色。同时,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如社交媒体、旅游App等,向外国游客展示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吸引他们前来深度体验。
从文化挖掘、美食体验、个性化服务以及资源整合宣传等多方面入手,精心打造外国游客的“特色游”“深度游”,让每一位过境的外国游客都能感受到华夏独特的魅力,真正“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