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丨碧水、安澜、富民 合肥“最好名片”越擦越亮
大皖新闻讯 深耕体制机制创新,安徽创新馆打造了全国首创的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一幅优美的自然生态画卷徐徐铺开;肥东桥头集镇通过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实现了从“两荒”到“两旺”的蜕变……近日,大皖新闻记者跟随“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安徽创新馆、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桥头集镇等地进行采访,零距离感受合肥市在创新、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点滴变化。
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小赵是一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的工作人员。8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安徽创新馆的合肥市知识产权服务业众创空间,在这里办公的小赵正在整理企业专利代理所需的材料。“想要申请专利的企业,会将相关技术文件给我们。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文件转化成申请专利所需的法律文件。”小赵说。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知识产权服务业众创空间是由安徽创新馆率先设立的、全省首家专注于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众创空间。目前,该众创空间已培育出一批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随后,记者又来到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同样由安徽创新馆牵头成立,主要承担安徽科技大市场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工作。
近年来,安徽创新馆探索出较为灵活的“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双主体运营机制,不仅牵头组建国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还在全国事业单位率先设置首席知识产权运营官,选聘高科技公司高管担任总经理、副总经理,实行成果转化项目经理制,由业务骨干“揭榜挂帅”重要工作,成功打造营收3000多万元的国内知名科创综合服务商。
与此同时,安徽创新馆用好科交会市场化运营主体身份,以中国(安徽)科交会、安徽“双创汇”为龙头,构建永不落幕的科交会系列活动体系,营造“年度大会+季度专场+月度路演”交易氛围。累计举办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活动近520场。
举办第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
“四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了一个技术开发、转化交易、项目孵化、展示推广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合肥滨湖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主任陈林介绍,四年来,安徽创新馆汇聚了1.8万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具备产业化价值的有1000多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我们推动了大量的产权合作,推动了一些实质性平台的落地,也推动了安徽与世界的联系。”
湿地修复,十八联圩生机盎然
水面上大片荷花盛开、水草丰茂,不时有水鸟飞过……夏日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是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四年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建设者们围绕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功能保护,强化湿地建设和运营维护,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稳定发挥,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已成为巢湖北岸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三期,它以前是一个渔场,底泥很厚,氮磷含量高。”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童亚锋表示,自三期建设以来,通过建设出水泵站、生态渗滤岛,乔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湿地营造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目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一、二、三期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40万立方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
目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四期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正在建设中。该工程纳入水利部重大水利工程150项,并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涉及蓄洪面积2370公顷,生态湿地面积1360公顷。
随后,记者来到了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进(退)洪闸建设现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分为蓄洪区建设工程和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两部分。其中,蓄洪区建设工程包括新建进(退)洪闸1座,改建、新建排涝泵站7座,还涉及外河和保庄圩堤防加固、新建转移道路等。“进(退)洪闸工程建成后,大大缩减了过去人工破圩挖堤蓄洪及退水排洪时间,减轻合肥市城区防洪压力。”合肥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长王锐表示,根据计划,2024年底蓄洪区工程完工,2025年工程全部完成。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进(退)洪闸建设现场。
四源同治,巢湖水质逐年改善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2024年元旦,324只小天鹅齐聚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成为环巢湖鸟类调查以来规模最大的小天鹅种群。
近年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丰富,吸引了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小天鹅等珍稀候鸟纷纷来此栖息。数据显示,目前已调查到的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调查到植物385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鱼类28种。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是环巢湖湿地群的组成部分,为保护巢湖、改善其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多年来,合肥市系统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目前,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稳定在IV类,去年上半年平均达到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Ⅲ类,蓝藻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湖水越来越清澈,群山也变得越来越绿。依托“山水工程”,合肥市加快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矿山420座、修复面积3.5万亩,以市场化方式打造庐江矾矿“旅游+”产业,让尘封的遗产变成发展的资产。实施巢湖流域(合肥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杨树林更新改造,减少飘絮,提升森林生态质量和生态效益,近三年共提升53000亩,把“生态短板”变成“生态样板”。
农旅融合,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种植叶菜不用土,还能通过气雾提供营养?在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的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里,大皖新闻记者见到了这神奇的一幕。
“这里种植有太空意大利生菜、奶油生菜、紫叶生菜。”在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园区管理部工作人员王龙菲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鸟巢植物温室1号棚,这里所种植的太空叶菜平均生长期约为50天。
“你看,黑色的薄膜不仅能模拟土壤的黑暗环境,也可以防止营养液渗漏。”王龙菲掀开叶菜下方的泡沫板说道,雾耕科技农业团队通过新型气雾栽培技术,利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为小雾滴状,直接喷射到叶菜根系,这样可以提供叶菜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同时,根据叶菜的生长需求,自动调控植物温室内的环境,为叶菜提供最佳生长温度、湿度环境,可以实现全年365天不间断生产,营养价值也普遍高于普通蔬菜。
工作人员介绍气雾栽培技术。
离开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记者来到了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的黄张文艺村。在村里的燕子窠茶院,主理人李春英正在泡茶。“我是2022年来到这里的。除了卖茶,还会举行一些沙龙聚会、研学等。”李春英说,再加上平时做直播带货,每年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村里环境好,政府对我们也十分支持,以后会长期留在这里。”
围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国光社区在打造黄张文艺村的同时,先后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雾耘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光社区循环农业示范园,以及种养殖大户,解决本地农民就业,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1万元。黄张文艺村村民杜中霞对此有很深的感触,“我丈夫过世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靠我照顾。”以前,杜中霞的收入全靠种地。现在,她在现代雾耘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做保洁,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后的租金,日子比以前好过了许多。
黄张文艺村全景图。
国光社区是桥头集镇贯彻“新理念”,践行“两山”理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肥东县桥头集镇主动对接省内外优质农业企业,招大引强,丰富业态,推动桥头集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分期建设雾耕现代科技示范园全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合肥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样板,实现了从“两荒”到“两旺”的蜕变。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