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西洋月刊》:爱,让伴侣们感觉彼此相似

美国《大西洋月刊》2月25日文章,原题:伴侣“趋同”的迷思   心理学家偶尔会谈及“米开朗基罗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浪漫的伴侣开始慢慢地改变彼此,就像雕刻家一点点雕凿大理石一样。潜移默化改变的结果并不总是将对方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大卫,但关键是一段关系确实可以塑造人。

研究表明,夫妻在性格、幸福感、情绪反应和健康方面会逐渐变得彼此相似。一项研究对平均在一起生活近40年的夫妇进行了8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伴侣们在开放性、随和性和神经过敏等特征上的指标更相匹配,在这些特征上的波动也趋于同步。还有研究发现,夫妻会逐渐有类似的嗅觉和味觉偏好、激素水平和皮质醇反应。

不过,研究人员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看法不一。一些人开始质疑:伴侣们是真的在不断向彼此靠近,还是他们只是自以为如此?事实证明,后者可能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这种趋同现象可能是由一些主观因素驱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人为选择来解释,即我们本来就更倾向于和自己相似的人开始约会。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心理学家马修·哈蒙德指出,伴侣通常来自相似的文化背景,年龄也相仿,看过更多同样的电视节目。如果夫妻已经有很多共同点,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相似的方式可能会更多。不仅如此,伴侣也会想象他们正变得越来越像,即使事实并非如此。哈蒙德说,在幸福的两性关系中,伴侣往往对彼此抱有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例如,如果你越来越关心动物福利,你可能会认为你的伴侣也日益如此。

也有人认为,趋同并不是人为选择带来的,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即伴侣会互相塑造,使对方更像自己。比如伴侣会在一起生活,就会参与许多相同的活动,与许多相同的人交谈。伴侣之间也会直接鼓励或阻止彼此的某些行为,或有意将对话引向某些话题。

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乔皮克告诉我,趋同并不是良好关系的必要驱动力,它只是良好关系的一种表现。如果你觉得你和你的伴侣用同样的视角看世界,这可能只是意味着你觉得和他们很亲近。而事实上,伴侣之间有些差异是好事:如果一方惯于在紧张的情况下感到恐慌,那么另一方善于保持冷静就会很有帮助;如果一方的焦虑感比较严重,那一个更镇定可靠的伴侣可以在建立双方信任方面带来奇迹。事实上,有研究发现,当伴侣只是主观认为他们很相似时,这比他们真实相似的程度更能说明他们对彼此的吸引力和爱。

无论趋同是一种现实还是投射,或两者兼而有之,得出的结论都大致相同:重要的是伴侣们感到彼此连接与相互理解。我们所爱的人拥有改变我们的巨大力量——即使这听起来有点令人生畏,这都是一件好事。(作者费丝·希尔,陈欣译)

热门相关:锦衣   奈何老公太宠我   1号婚令:早安,大总裁!   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   我和超级大佬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