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负责人:两岸青年语言文化都相同,哪有什么差别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王晓娇】提到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图书出版业的交融合作,背后总能看到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的身影。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该集团副总经理何强介绍了他们如何借助位于福建的区位优势为两岸交流搭建多种平台,以及他眼中两岸青年在阅读方面的异同。

环球时报:近年来两岸在图书出版领域有哪些交流活动,目前有哪些成果,遇到了哪些阻碍,未来有哪些规划?

何强:关于两岸交流,我们主要有两个重大项目。一是金门书展,2010年从金门开始,到澎湖、台南、台北、马祖等台湾多个地方开展交流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二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原本一年在厦门、一年在台北举办,现在台北去不了,所以这几年都是在厦门办。这个活动在大陆和台湾的新书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很遗憾现在入不了岛,但很多台湾的参展商都委托大陆同行来参加。

现在展览交流最大的问题在于台当局对大陆人士赴台有诸多限制,至少这一段时间我们不太可能组团上岛。但我们还有其他一些交流项目,比如《新教师杂志》做了好多年两岸教师的交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做了两岸少儿图书的论坛交流,都是我们从出版角度开展的交流活动。

另外,现在倡导文旅融合,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例如这次国庆期间我们在泉州的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书展,就有一些涉台主题。有很多台商在泉州居住,通过书展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

我们还准备在福州马尾开展一个两马(马尾和马祖)文化交流,从纯粹的图书交流扩展到文化。利用马尾的区位优势,做两岸的艺术节、音乐节、马拉松、健身等,以这种形式扩大交流面,使对台工作的路径更宽一点,形式更多一些,影响力也更大一点。

环球时报:台湾和大陆互相引进书籍的工作是否顺畅?近年来两岸在图书出版领域有哪些变化趋势?

何强:关于引进台版书籍,我们还是倡导双向互动,但目前可能进和出之间还不是太平衡,我们引进的量会大一些,上岛的量会少一些。从经济角度来讲,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大陆书籍上岛,但因为台湾有很多限制,而且市场空间小,即便上岛销售量也有限。

目前与大陆相比,台湾书的定价比较贵。在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等方面,台湾在前几年还有一定优势,但近几年大陆出版物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台湾。十多年前,我们把台湾的出版作为学习目标,现在有了一些变化。

我们进岛的书因为受管制,只能做一些饮食、书法等生活类的内容,中医药的书做得比较深入。文学方面,原来台湾接收信息比较快,我们都从台湾转过来到大陆,现在反过来了。

环球时报:以您多年从事两岸图书交流活动的经验来看,两岸年轻人在阅读习惯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何强:我认为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比如像数字经济、潮玩等,在阅读偏好上我觉得没什么差异,两岸毕竟是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历史文化,差异性并不大,至少从目前到大陆的台青来看,哪有什么差别。但台湾“去中国化”的操弄影响到了岛内对大陆的认同,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发挥优势,做一些工作。

两岸青年读者的交流还是需要更多平台,所以我们出版集团搞了不少活动,如两岸青年共读一本书,两岸青年就某一个出版问题进行交流等,这样可以将双方不同思考角度呈现出来,这方面做多了,彼此交流也就多了。

我们还举办了一个两岸童谣大赛,发动大家写童谣,特别是台湾一些作者写童谣,然后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表演和展播。在选题策划方面,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在大陆的台湾学子用他们的角度思考、写作,如果合适的话我们也可以推出来。

我们下一步的动作是关于国学的主题,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两岸青少年共同的话题。我们也开展了研学项目,接下来会围绕两岸青年共同学习国学、推动国学这个角度做一些工作。福建在这方面有优势,对台湾青年来讲,福建的语言、历史、文化背景都是很熟悉的。

热门相关:觅仙道   离婚合约:前妻的秘密   厨道仙途   全天下都知道太子爱她   全天下都知道太子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