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举:从五个方面加强中国中亚人文合作
日前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峰会,会议发布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以及峰会成果清单,涵盖机制建设、经贸、投资、人文、互联互通、能源、绿色创新等领域合作。就其中的人文领域而言,中国与中亚合作潜力巨大。
自从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分别建交以来,双方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长足进展。
首先,文化艺术交流明显增加。中国和中亚国家文化历史悠久,双方的音乐、舞蹈、美术各有特点,且达到很高水平。中亚国家独立以后,中国和中亚五国定期举办“文化日”活动,歌舞和艺术团互相访演,美术和图书展览相互推介。例如,中国中央歌剧院大型原创歌剧《玛纳斯》、甘肃省《丝路花雨》舞剧团曾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演出,令当地观众耳目一新。中哈联合摄制反映冼星海的电影《音乐家》于2019年上映,则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电影业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次,教育合作发展步伐加快。建交31年来,到中国学习的中亚国家青年越来越多。目前有1.4万名哈萨克斯坦大学生、6500名乌兹别克斯坦大学生、4250名塔吉克斯坦大学生、2000多名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以及1000多名土库曼斯坦大学生在中国学习。中国在中亚国家开设了13所孔子学院,还分别向中亚五国派遣留学生。为适应新的形势、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文交流和语言翻译的需要,中国一些大学还开设了中亚各国语言专业。
第三,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考古与联合申遗方面取得突破。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小组经过多年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2018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发现乌南部拜松市拉巴特墓地是“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
第四,旅游合作逐步发展。2014至2019年去中亚各国的中国游客人次每年平均增加10%至20%。2018年前9个月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游客数量增加60%。2019年有5.4万人次中国游客游览乌兹别克斯坦。2022年7月7日哈萨克斯坦宣布对中国、印度和伊朗三国公民单方面实行14天免签制度。乌兹别克斯坦也从2022年3月1日起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10天的制度。随着新冠疫情结束和签证制度放宽,更多的中国游客将前往中亚各国,中亚国家来中国的旅游者也将增多。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双方领导人对人文合作的重视和各级层次的合作机制。不过,由于历史原因、美西方国家的干扰和破坏以及新冠疫情的阻碍等因素,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克服。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增加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逐步扩大文化艺术节的范围和规模,增加交流活动的种类和参加人数。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合作。由于互派留学生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双方可以合办大学,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中国一些重点大学可积极去中亚国家创办分校,开设人文、经济管理和科技等专业。
三是期待中亚五国实行通用签证。中亚各国比邻而居,各有特点。如果五国实行类似欧盟的申根签证,赴中亚各国旅游的中国公民必将大幅增加。
四是加强媒体互动和报道。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和中亚国家媒体互动,增加相互的报道、消除西方一些国家在中亚传播所谓“中国威胁论”,双方可适当分批次将对方国家媒体记者“请进来”,加强了解、策划关于对方的新闻和专题报道。这样更有利于中国或中亚国家民众的相互了解。
五是加强社会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人文工作应官民并行,这样更接地气。不仅智库和学术交流需要加强,而且文化、艺术、体育等其他领域的民间交流也应加强。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中国和中亚体育运动会。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民间团体、群众组织的作用。
深挖人文交流合作潜力,加强文明对话,将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民心相通。(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