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传统文化也需跟上时代步伐
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如何做好继承和发扬,并不简单。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五千年,首先说明它一直是活的。一个历经五千年的活文明,绝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有大量的吐故纳新。例如,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但是今天还有谁像古人那样用青铜器皿煮饭煮菜,用青铜爵喝酒呢?又有谁还使用青铜兵器呢?但青铜文化中很多元素的确影响了后世,有些甚至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因此,面对传统,绝不是越古越好,需要辩证、理智看待。
中国近代与西方文明碰撞以来,曾经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历史进步论的影响,出现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全盘否定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今天的中国已没什么受众。然而,过犹不及,全盘否定不对,就只能全盘肯定吗?
事实上,毛主席说的“去粗取精”也适用于传统文化,关键是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例如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思潮中曾经有人提出要取消汉字,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不取消汉字,也不意味着就该恢复篆书,规则恐怕不是越古越好。这一点在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上也是如此。
今天一些地方戏曲、传统剧种面临生存困境,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墨守成规,过于追求“原汁原味”。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审美也迅速发生着变化。如果传统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墨守成规,与社会和观众脱节,恐怕会造成无效投入,最终恐难免于被“束之高阁”。
我们也要客观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要求,申遗的要求之一是不能变。对于自然景观、古代建筑遗迹,这一要求问题不大。但对于传统手艺、传统艺术,我们要找到“变”与“不变”的平衡,不变的是其中的精粹,变的可以是表现的形式和传播的手段,让它们以更契合时代的“形象”,更能为大众接受的方式焕发新生。谭维维的生动演绎,融入现代摇滚让华阴老腔这个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华阴老腔在成功申遗后,相信也能平衡好传统的“不变”与新时代的“变”,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实现艺术的自由发展。
传统艺术走出生存困境,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德云社。德云社相声曾经也面临很多质疑,作为旧时代的街头艺术,它的一些内容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今的德云社为很多观众所喜爱,一方面是它结合了现代人的喜好,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对不合时宜的内容及时加以修正,使得这个民间艺术发展成“一票难求”、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西方经典艺术芭蕾舞曾经也是街头表演,正是因为与时俱进的修正、提高,才使它成为西方艺术中殿堂级的存在。在时代的变迁中,传统艺术若不能与时俱进,敏感地捕捉现代人的需求,会越来越难以追赶时代前进的步伐。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现存的传统艺术如果能与时俱进,灵活加入符合时代的元素,积极主动利用符合时代特色的传播手段,则有机会“发扬光大”,迎来新一轮发展,这关键在于切勿陷入故步自封的“陷阱”。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传统有着强烈的追求,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汉服或华服在青年群体中的悄然流行。
我想,当下也值得思考,华服的流行是否应该拘泥于某个朝代的标准款式?纽扣、拉链等现代产物是否可以用到传统服装上?在我看来,传统最核心的是它的理念,只要理念依然有效,依然被现代人接受,形式和传播手段完全可以与时俱进。(作者是文化学者)
热门相关:甜蜜隐婚:老公大人,宠上瘾 绝代疯少 盛华 妖夏 第一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