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今年力争高速服务区公用充电设施全覆盖
大皖新闻讯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近期,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合肥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期间,合肥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实现稳定达标,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减排9108吨、6266吨。到2025年,合肥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清零。
到2025年 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左右
合肥市将加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全市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规模建筑工地全部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并接入监管平台,实现施工扬尘信息化管控。在城镇及人口聚集区,重点对车辆进出通道口、基坑、非道路移动机械施工现场等重点区域实现远程高清视频监控。
开展道路扬尘污染专项行动,做好扬尘源头管控,强化运输车辆管理,加强路面维护保洁,提升道路扬尘治理管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力度,提高城市道路保洁质量和效率。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左右,县城达70%左右。
同时,严格落实城市大型干散货码头物料堆放场所主体责任,完善露天堆场防风网、喷淋装置、防尘屏障等抑尘设施建设,到2025年,城市大型干散货码头物料堆场基本完成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推动矿山综合治理,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人民政府根据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要求依法关闭。
督促餐饮服务单位设计建设专用烟道
为深化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合肥市计划开展餐饮油烟扰民问题整治巩固提升行动,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对拟开设餐饮服务单位的建筑督促设计建设专用烟道。
对油烟净化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督促及时整改、定期清洗维护、建立完善台账,确保油烟净化去除效率达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加强排查整治,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要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同时,鼓励开展恶臭异味专项监测。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综合治理,鼓励储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阀、紧急泄压阀,定期开展密封性检测。
加快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实施安徽省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工作方案,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
同时,加大汽车整车制造、汽车修理、木质家具制造、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钢结构、船舶制造等工业涂装行业、包装印刷行业及电子行业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力度。室外构筑物防护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涂料。
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
在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深入实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新型储能电站等建设,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600万千瓦,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
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提升城镇燃气管网覆盖率,实施老旧管网隐患治理和改造提升,督促城镇燃气企业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指导城镇供热企业积极推广掺氨燃烧降碳、天然气改造等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科学合理布局供热管道。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
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到2025年,合肥市非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5%左右。持续加大民用、农用散煤替代力度,散煤基本清零。
同时,持续推动各类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农产品加工等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2024年底前完成种植业、畜禽养殖业高污染燃料替代。
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
根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合肥市将推动货物运输清洁化,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推广采取公铁、公水联运等“外集内配”物流方式,到2025年,铁路、水路货运量分别比2020年增长10%和12%。
强化新能源车辆推广和汽车排放监管,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车辆(应急车辆除外)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特别用途等因素外)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新增或更新的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在中心城区先行开展新能源渣土车推广试点工作,引导在新建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渣土车。
此外,加快高速服务区快充站建设,力争到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公用充电设施覆盖率达100%,鼓励建设快充、超级快充设施和换电站。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和机动车排放召回制度,强化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管执法。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