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尾巴不再是“尾巴”

蓝天白云下,纳雍县董地乡街上村田尾巴组山水辉映,林木葱郁,洋楼林立,白墙作画,池塘有鱼。

“全是茅草房,风一吹,茅草灰尘满天飞。而现在风景美,环境好,住起来很舒畅。”年过古稀之年,曾经做过街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杨绍全谈起村里的变化就欣喜不已。

田尾巴,群山分割下成了深深的峡谷。80年代前,田尾巴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与世隔绝,犹如它的名字一般,在整个村经济发展排名靠后,也就是“尾巴”。

田尾巴村庄一角

80年代,杨绍全当选了街上村的党支部书记。当选那天,他给村民许诺通水、通路、通电。而后,他跑公社协调资金,到寨子上协调劳动力,协调土地,终是让田尾巴通往外界的路动了工。

路通了,虽是泥泞路,但田尾巴终究走出了死角,告别了人背马驮的时代。

而后,杨绍全又组织村民兴修水利,通了自来水。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通了电,田尾巴逐渐地向其他村寨靠拢。

田尾巴乡愁馆

2000年后,纳雍县掀起“务工潮”,大山的村民逐步走出大山谋发展。田尾巴的村民们也互带、互跟,纷纷外出务工。在外赚了钱,村民陆续回到家中新建了房屋,茅草屋逐步被一批批小洋楼取代,田尾巴一天天变好。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政策春风吹到了田尾巴。村里铺了油路、改民居、修广场,谋产业。村民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医不愁。期间,重庆嫁到纳雍的媳妇何晓琴在田尾巴的荒山上种满了九叶青花椒,村民们以土地入股,三七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政府帮忙修了产业路,帮助田尾巴这个本土产业成型。

2020年,田尾巴组被列为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许多帮扶单位为田尾巴“锦上添花”,民革浙江省委更是定点“输血”,出资建乡愁馆、读书屋;村民考虑提前量,把自家房屋改成了民宿,在庭院里栽花种树,美化环境,田尾巴至此有了乡村旅游点的范。

田尾巴村庄一角

此外,民革浙江省委会投资为22户农户在自家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施,发电卖给电力公司,“以前用电,每年要电费1700元到1800元,每年卖电每年有3000多元,算下来我还赚了1000多元”。杨绍全说。

除了上马光伏发电设施,民革浙江省委会还投资30万元在田尾巴组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个,净化了42户农户的生活污水,解决了生活污水乱排滥倒的问题,投资50万元促成乡村振兴示范点业态升级,引进企业捐赠50万元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如今的田尾巴已不再是“尾巴”,村美人和产业兴,正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恩宇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热门相关:大师救命   间谍的战争   神级幸运星   诱妻入怀:老公,手下留情!   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